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古代十二时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称呼如下:
1、夜半
23:00-01:00丨子时
释义: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此时,灯火幽暗,夜色阑珊。
2、鸡鸣
01:00-03:00丨丑时
释义:
鸡鸣,或曰荒鸡。此时,轻风拂过梦境,万籁俱寂。偶有几点寒鸦惊起,绕树三匝,飞掠皎皎明月。
3、平旦
03:00-05:00丨寅时
释义: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此时,天色朦胧,尚未破晓。大地漆黑幽暗,天上微微发白。
4、日出
05:00-07:00丨卯时
释义:
日出,亦称破晓、日晞。此时,太阳跃出地平线,光耀大地。古代官员上早朝。衙门口点名时,恰是卯时。故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5、食时
07:00-09:00丨辰时
释义: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这一时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秦汉时期,民间一天两顿,以”朝食“为主餐。
6、隅中
09:00-11:00丨巳时
释义: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7、日中
07:00-09:00丨午时
释义:
日中,又名日正。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昳
13:00-15:00丨未时
释义: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此时,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
9、晡时
15:00-17:00丨申时
释义:
晡时,或曰夕食、馎时。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
10、日入
17:00-19:00丨酉时
释义: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夕阳西下。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
19:00-21:00丨戌时
释义: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此时,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
12、人定
21:00-23:00丨亥时
释义:
人定,即人静。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此时,二更夜已深,人们安歇入眠。
扩展资料:
养生方法:
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睡眠的好坏,胆“值班”情况的好坏,关系到脏腑,全身气机的生发。胆气,阳气生发的顺畅,人的胆气就壮,胆量就足,人的精神状况就好!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善叹息。
时辰宜忌:宜:睡觉。
忌:熬夜,吃夜宵。
2、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肝主藏血,肝主筋,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因此丑时好好睡觉,可以养血,养筋,可以使人才思敏捷,决策力强。丑时是阳气生发的重要阶段,丑时阳气的生发对全天阳气的生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症状:胸闷、疲倦、黑眼圈、特别容易烦躁
时辰宜忌:宜:熟睡;
忌:熬夜,生闷气,久视。
3、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深度睡眠是对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对人体气血的输布,对人体经络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寅时养生,重在确保深度睡眠!确保气血的输布,确保经络的气血动力,确保人体由静向动的过度,确保新一天工作和生活。
常见症状: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
时辰宜忌:宜:熟睡或导引吐纳,调理肺经;
忌:熬夜。
4、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卯时排大便,是排大便最佳时间。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将废物传至大肠,若此时不解,身体会将毒素和废物重新吸收。同时,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时,肺气实,最容易解出。因此,养成卯时大便的习惯,是卯时养生的重要方面。
常见症状:牙齿疼痛、颈部肿大
时辰宜忌:宜:起床喝温热的白开水,排便;
忌:饮酒,睡懒觉。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正文>【时辰古韵】一日思君十二时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正文>>军医详解十二时辰如何养生(一)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峨眉山告诉你十二时辰的故事领悟悠久的中华文化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关于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