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文化 > 文章页面

大理湾桥算命小神仙 大理的民族风俗

泸沽湖游记

本文目录

何仙姑是哪里人真名叫什么大理的民族风俗八仙的前世是什么

说法一

何仙姑,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泸沽湖游记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说法二

何仙姑,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1、白族丧葬习俗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2、南涧鸳鸯桥

鸳鸯桥位于南涧县城南二十余公里的新街,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把边江的上游。老桥于一九四一年建成,是一土林结构的空心房屋式廓桥。桥长近17米,桥面由木板横铺而成,两侧设有14米长的木板櫈,可供上百人纳凉闲坐。桥下流水,桥上留人。

有趣的是当地彝、苗、汉等各族青年男女,以桥为媒。每到新街天(鸡兔日),附近宝华、无量、拥翠等乡村从数十里路汇集而来的人们,集于桥头和桥上,十分热闹,两条长凳更是座无虚席。

有专营算命、合婚的“八字”先生,有郎中卖药治病,而更多的则是来自远远近近谈情说爱的少男少女。相约而来的、慕名而来的青年男女们,不分贵贱,不管是否门当户对,也不论是何种民族,只要互相中意,互相喜欢就行。

求婚的人,一般是经人引线,约定时间来桥上见面。相遇认识后,如果男女之间互相中意,就彼此报出生辰属相,到算命先生那里合婚,“八字”无相克相冲,才能保持恋爱关系,然后测定结婚吉日。

也有的少男少女则是慕名而来,坐在桥凳上等待,发现年龄相当、品貌相近的对象时,主动问话,互相问候过后,则互报年龄、属相、住址及家庭情况等等。“一回生,二回熟”。经过几个新街天,相约见面几回后多数即可结为伉俪。

来自哀牢山深入的彝族小伙、阿妹则喜欢用对歌的方式求爱。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个姑娘时唱道

:“郎隔山来妹隔和河,隔山隔水遇不着,高明师傅那一个,搭下金桥相会合。大河涨水沙缠沙,一对鸳鸯一对虾;鸳鸯成双水中戏,讨得阿妹会当家”。

姑娘则会爽快的答道:“隔山隔河不隔路,郎唱小调妹来和;好花开在深山箐,哥是蜜蜂彩花来。”一问一答,彼此起伏,歌声如桥下的涓涓流水,情意深长。

鸳鸯桥是大理至思茅地区的一条南方古双驿道上的咽喉,老桥于八十年代被水冲毁。如今的新桥在原址为钢筋水水泥造,其长、宽、高度及桥上建筑与老桥相似,保存了地方建筑特色,同时也保持了不可多得的风土民俗。桥头“鸳鸯桥”三个大字至今仍十分醒目。

3、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由群婚、对偶婚、个体婚阶段。现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为基本家庭组织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后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从幼子居住。入赘女婿有对家产的继承权,妇女在家庭中有较高地位。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结婚时一般要举办三天,仪式非常隆重。结婚这一天称为“正喜日”。婚前头天叫“踩栅”,这天男方要把嫁妆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唢呐,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庆祝。

正喜日“男方要在亲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亲”,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吹鼓手们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调,唢呐声不时与新娘哭声交织在一起。一路上吹打声、逗趣声不断,同伴们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

迎亲到家门时,需由新郎同辈兄弟将新娘背和新房,在这一点上还留有早年“抢婚”习俗。

新房内都烧有火堆。新娘入房时家人要在火中烧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难以下咽以表示“亲热”和“富贵”,白语中“辣,麻”与“亲、富”同音。

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有认亲仪式,长辈要给新娘见面钱,同辈则闹新房。闹新房时新娘要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炖梅、雕梅、水果、蜜饯等食物恭敬地给同辈品尝,也叫“摇果酒”。大伙边吃边闹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鱼类孝敬公婆。婚后三至八日回门,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儿回家吃饭。七天后要到本村的本主庙祭本主,求本主保护全家平安,早生贵子。

4、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结交;老:意思是终生,是从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别同年龄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结交终生亲密往来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好朋友。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理白族民众中的打老友,一般出于三种情况。一是青少年自己通过一定时间在生活、学习、劳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问喜欢,情投意合,一致决定用打老友这种形式把友谊长期固定下来。

二是青少年双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处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们本身就已经有老友关系,他们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从而把老一代之问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发现其他人家中相应的青少年在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学习和交往,于是通过第三者在中间做工作而结成老友。

由于打老友将是影响子女终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对子女的打老友活动是极为慎重的。

他们不仅要相互考察对方子女的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表现是否值得结交。同时还要考察对方家庭情况,如对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劳、和睦、健康等,情况不明是不会轻意应允的。

青少年双方一当确定打老友关系后,双方家庭即称为干亲家。为了表示其关系的亲密,双方父母在互相称呼时一般都将“干”字略去。在刚开始确定打老友关系的三年之内.双方家庭每年必须至少互访一次。接待干亲家的第一次来访,场面甚为隆重。

在举行丰盛的酒宴招待时,还得邀请本家的亲戚和邻居作陪,作为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得当众向双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诈对方的父母为亲爹亲蚂。

对其他亲友的称呼,则与老友所称相同。双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双方后,要对孩子讲一些勉励的吉利话,要给孩子适当的礼物。礼物可以是书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红包等等。双方父母还得请求在场的各位亲友和邻居今后对两个孩子多多关照。

这样,打老友关系就在双方家庭的亲友和邻居间公开化,合法化了。此后,不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将经常亲密交往,双方家庭也将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及时通报并竭诚帮忙。

双方家庭的关系就真所谓不是亲戚而胜似亲戚了。大理白族通过打老友这种活动,

不少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扩大了其人际交往的圈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他们家庭在社会上的立足都不无好处。

5、宾川白族飘梁竖柱

宾川白族居家建盖房屋中的竖柱,堪称不是节日的“节日”。宾川白族盖新房竖柱,一般是在四平墙砌起之时择日进行(但若全用石头砌墙,也有先竖柱的。(竖柱,即竖立房屋的木质框架部份)。

竖柱首先要选好“黄道吉日”。竖柱开始时,在为首的木匠师傅的指挥下,先将已做好的框架立起,然后几个青壮年攀土木架,挥动榔头,将一根根横粱准确利落地打进榫口。

据说,榫口穿接的顺利与否,取决于新房主人的大方程度。开朗、大方之家就顺当、利落;否则就别扭,争嘴(即榫头穿接部分大小不合适),甚至会出差错。

屋架竖稳,就开始贴对联。对联有很多,每根柱子上都要贴,有预示前景的,有赞颂时代的,也有暗喻创业艰难,感谢亲友的。如“取材尽汉柏秦松,得地皆吴山楚水”。房前风光琦丽看四时美景梅花翠柳,屋后鸟声婉转听几许歌唱春满华堂”。

又如“辛勤劳动创大业,艰苦奋斗起宏图”。再如“画栋连云燕子重来应有异,笙歌遍地春光长驻不须归”等等。这些对联,内容广泛,内涵丰富,颇能展示主人的喜悦心情,往往能赢得亲友的赞叹。

正午时分,是竖柱仪式的高潮内容——飘粱。

首先,在正方中央安放一张八仙桌,请长辈围桌而坐(按;白族对长辈非常尊重,每逢村中办事请客,都要把村中的长者请来就坐),由新房主人一轮一轮地给长辈敬酒、烟、糖。

酒要敬六巡,烟要敬六支,糖要抓六把[取六六(禄禄)有福,福六

(禄)大顺之意]。然后在一位师傅的指挥之下,一根粗大的,系有红绫、燃着爆竹的横粱,由两个壮年男子在屋架上用绳子牵引而缓缓升起,师傅用手指挥,口中念着四言八句;“一根大粱鞭飘起,全家欢乐全家喜。

今日飘粱建华堂,福寿双全财粮宽。自从今朝飘梁后,子孙后代永安康”。顷刻间,爆竹骤响,鼓乐齐鸣,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榔头敲打声,组成一曲震耳的交响乐。

大粱就位,就开始“丢包子”。由师傅把一甑

(有的用筐装)有大有小的包子吊上大粱,先丢大的给主人,边丢边念:“大粱上面一朵花,元宝丢向主人家,接得住荣华富贵,接不住富贵荣华”。丢完大的后,再由东面开始,向四面八方丢小的。

手里丢着,口中念着:“一撤金银满斗.二撒五谷满仓,三撒多福多寿,四撒儿孙满堂。东南西北都撒遍.从此定下万年桩”-这些四言八句,不一定有固定格式和文字,大多是凭经验和才思即兴出口。

念的很有韵律,跟唱的同样好听,等候在四方八面的男女老幼都雀跃着抢包子,那些包子里面,有大枣、蜜饯的,也有包瓜子、硬币的,还有包辣椒的等等,不一而足。

最有趣的是,在房粱上撤包子的同时还丢撒钱币、瓜子、彩屑,淋温开水,所以往往这个仪式下来,不少人弄得满头满脸都是水。如遇上搞恶作剧

(开玩笑)的,会把水专门对着几个人淋下来,那可就使人几乎成为落汤鸡了。

但即使这样,也不会有人生气发火。此时,粱上缨穗飘飘,红幅漫卷。地上人头攒动,盛装簇艘。耳边是欢声笑语,眼前如蜂飞蝶舞,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时,早就等候在村边路旁的亲友,也陆续挑了米糕、端了礼品、红绫,燃放着鞭炮前来祝贺。按宾川白族的规矩,竖柱这天不兴请客,自觉自愿地前来祝贺的人越多,说明主人的缘份越好。

主人便恭敬地向客人致谢、敬烟、倒茶,设宴招待。

筵席上的每一碗菜里,都放了很辣的辣椒。(白族话“辣”——“亲”同音),每桌由一位贤淑大方的女青年负责敬酒,代表主人的盛情,款款地劝,频频地斟,让你欲罢不能。

参考资料: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名风名俗

百度百科:八仙就有了,还蛮全的,你看下: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传说

又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据说他本来长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时对弟子说,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则将尸壳焚化。于是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母亲病危,弟子们无奈就烧了尸壳。当弟子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他的前额脑门进入,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行,赶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的仙丹,葫芦忽然闪出金光,映出一个丑陋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这时,老君制止说:“道行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于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汉钟离

汉钟离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传说

他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京兆咸阳(今陕西)人,据说是东汉时期人。有关他的出生非常生动,说有一天,一个巨人大踏步的走进他母亲的内室,大声说道:“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儿于此。”顿时,只见异光数丈如烈火,随之汉钟离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岁的小孩一样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宽,耳厚眉长,口方颊大,唇练如丹,乳圆臂长,更为奇怪的是他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说了一句话:“身游紫府,名书玉京。”这一句惊动了他的父母。因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宫城,所以,以为他是神仙转世,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人多掌大权,因此起名“权”。据说钟离长大以后,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遇到东华帝君王玄甫,得到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终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诀,成了一位仙人。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神态自若。是个闲散的汉子。

张果老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传说

据史书上记载确有其人,原来是唐朝的道士,这个人擅长法术,经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于汾晋之间,民间传说他活了数百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张果老。据说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后,就派使者召见他入宫,他都不愿意去。到了武则天时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装死去又为去成。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派遣使者终于将他请到了宫内,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来,玄宗准备将他女儿许配给他,他唱道:“媳妇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终也没同意这门亲事,恳辞还山,走到半路,死于衡山蒲武县。弟子说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当地建栖霞观以奉祀。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后来民间的名言“骑驴看唱本”就源于此。他所乘的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如纸,放在箱子里。白天骑得时候,用水含在嘴里喷洒一下,就又还原成一天驴。后人题诗:“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张果老这故事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尽量要考虑全面,思前想后,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顾后。

吕洞宾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生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传说

八仙唯一的女仙,据说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则天时期,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上有六道毫光。从小智慧敏捷,聪敏过人。15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于山顶之间,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说在唐中宗时八月初八飞天。还有一种说法是,何仙姑13岁时入山,遇仙人吕洞宾,吕赐其一桃,吃了以后不饥不饿,并能预知祸福之事,颇为灵验。村里的人奉为神明,专门建楼供其居住,后来吕洞宾度其成仙。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

蓝采和

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传说

本为男子,但在造像中或戏曲中常常女装打扮,手提花篮,据说他本是赤脚大仙降生,原来是一名游方的道士,常穿破烂的蓝衣裳,系着一条3寸多宽的木腰带,一脚穿靴子,一脚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卧于雪地中,气出如蒸。经常手持3尺多长的大拍唱板,在城市里边走边唱,带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随看他,人家把铜钱给他,他却用长绳穿起来,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头看一看。有时见到穷人,就把铜钱送给他们。他不停的周游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时看到他,他容貌依旧。后来他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升云中,抛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日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工嵯峨!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韩湘子

。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传说

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长笛的英俊少年。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子。传说,汉丞相安抚有一女儿,名叫灵灵,才貌双全。已许配韩湘。但是汉帝想把她婚配与皇侄,安抚坚决不同意。汉帝大怒,将韩湘罢官发配。灵灵悲郁而死,韩湘投生为白鹤,白鹤受钟离权和吕洞宾的点化,又投生为昌黎县韩会之子,乳名湘子,幼年丧父,由叔父韩愈抚养。长大后又得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韩愈极力反对,训斥他。韩湘子因此而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为八仙之列。后来,韩湘子屡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韩愈,但韩愈多次不悟。后来,韩愈被降官到了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冻埋雪中。湘子赶来相救,并指点度化。韩愈最终感悟,也修道成仙。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曹国舅

《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传说

这位神仙的形象是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官服,手持阴阳板(玉板),与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传说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后的长弟,名景休。他天资淳善,志在清虚,不慕虚荣,不喜富贵。后来因为他的弟弟骄纵不守法,残害人命。曹国舅深以为耻,于是隐迹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奥的道理,过了10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仙人,他们问:“听说你在休养,所养的是什么呢?”答道:“养道。”仙人又问:“道在哪里?”曹国舅举手指天。二仙又问:“天在哪里?”曹国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着说:“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经顿悟道之真义了。”于是传授他还真秘术,点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团队。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出家时皇帝赐他一块金牌,后来过黄河时没有船费,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吕洞宾,与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钟离权)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编辑本段]【八仙排序】

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相沿至今,再无变动。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因为闹过海,沿海人们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发业奉吕洞宾为祖师爷,相传阴历四月十四的所谓吕祖生日,各地理发业一般要热闹一番。民间祝寿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欢乐气氛。

苏东坡访八仙

虽说苏东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于元明时期,而蓬莱地儿偏偏编出个苏东坡访八仙的传说出来。

传说苏东坡在登州做官时,想拜访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儿找。打听来打听去,才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告诉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莱阁上聚会,至于能不能见着他们,就要看缘分了。

三月初三一大早,苏东坡就上了蓬莱阁,东游西逛也没见着八仙的影儿。百无聊赖地到了显灵门,见俩老翁下棋,一红脸,一黑脸,都年过八十,须发尽白。红脸老翁见苏东坡来就招手请他做裁判。苏东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为免得丢脸,借口有事推辞。红脸老者见状对苏东坡说:“你要找的人今天一准来,我们在这儿也是等他们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就不必客气了。”苏东坡一听诧异不已:他怎么知道我是来找人的?老翁不是寻常人,听他的话没错。于是安下心来静观棋路,慢慢看出点儿门道,也不多想什么了。

不知过了多久,走过来一个老叫化,老远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计,今天轮到我请客,走吧,走吧!”红脸老翁一指苏东坡:“这儿还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苏东坡一眼,说:“那就一块儿来吧。”苏东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烂衫,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跟着去,可一想到方才对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随着去了。

上了蓬莱阁,见阁上已经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还有个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摆着两个小锅、一方年糕。老叫化对众人说:“今天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样小菜,诸位凑付着吃吧!”苏东坡探头一看,一条半生不熟的死狗,一个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长满霉醭的年糕。这伙人谁也没客气,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赞“好吃”。苏东坡只觉得恶心,特别是那死孩子,让这伙儿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让人心惊肉跳。他本想尝尝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气,又打消了念头。那两位白发老翁倒是直让苏东坡,可苏东坡哪敢吃?眼看着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纷纷离去,只剩下下棋的两位老翁。

老翁把苏东坡招到跟前,问道:“你猜我俩是谁?”苏东坡摇摇头。红脸老翁说:“我是南极仙翁,他是北极星君。刚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寻访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样菜我也告诉你吧:那死狗是万年寿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参;那发霉的年糕是寿糕。吃一口多活一百岁,吃两口多活两百岁……铁拐李为弄这三样东西费了不少事哩!”说完,两个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

苏东坡后悔至极,为什么刚才就不硬着头皮尝一点呢?!

九顶会仙山

蓬莱城西南三十多里处有座蔚阳山。山上有九座山峰,形态各异,有大有小。民间传说这九座山峰也与八仙有关。

相传,某年三月初三八仙去蓬莱阁聚会,路过蔚阳山时被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纷纷按落云头,饱览山光水色。吕洞宾兴致勃勃地脱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头上,施展法术变出酒席,众仙席地而坐,一边欣赏山景,一边交杯换盏畅饮起来,不一会儿都有了醉意。铁拐李倚着宝葫芦,醉眼迷离地说:“此番过海访友,诸位只须躺在我这宝葫芦上,忽忽悠悠,一会儿就过去了……”张果老瞪着醉眼,不服气地说:“谁希罕你那破葫芦,俺倒骑着毛驴,一拍驴腚,噢的一声就过去了。”其他几位也纷纷夸耀自己的能耐。看看吵不出个结果来,汉钟离腆着个大肚子说:“今日过海,大家还是各施法力,请太上老君前来评判。谁的能耐大,到时自有分晓。”于是,吕洞宾摘下道冠,恭恭敬敬盘膝而坐,双目微合,默运神功,一缕青烟自他的头上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云霄。

约莫一袋烟的功夫,西南天空飘来一朵祥云,太上老君骑着青牛来了。八仙收拾起趔趄的醉态,肃立恭迎。太上老君降下云头,问道:“洞宾急急发金光请我,所为何事?”吕洞宾上前躬身禀道:“师祖,小徒等有一事难决,烦劳圣驾。”接着便把比试法力的事说了。太上老君听后,略作沉吟,说道:“渡水之术乃区区小技,何足道哉!尔等修行之人,怎可轻起争雄好胜之心?”众仙听后,个个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随缘行善,广布福泽,乃修道正途。此地风光秀丽,尔等何不施展各自法术,为凡间造福?”众仙顿时大悟,一齐上前谢恩。随后,吕洞宾披发杖剑,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词,宝剑一指,喝一声“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现。张果老抖擞精神,倒骑着毛驴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横生的山峰呈现眼前。接着,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也都相继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见了,心下欢喜,说道:“尔等且站在一边,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虚此行。”说罢,手中拂尘一挥,一座高峰高峰拔地而起,峥嵘崔嵬,莽莽苍苍,壮美远在其他山峰之上,让众仙赞叹不已。待八仙回过神来,太上老君已跨上青牛往兜率宫而去了。

这就是蔚阳山九峰的来历。后来还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九顶山庙会”,山门前耸立的两块龙头巨碑的碑文中,就有“九顶会仙山”的记载。

唐槐

蓬莱丹崖山天后宫院内有棵唐代的槐树,但相传很早以前并没有这棵“唐槐”。八仙到了蓬莱后,铁拐李和张果老(一说吕洞宾)在这个院内下棋,烈日当头,无以遮蔽。铁拐李遂从他的葫芦里倒出一粒种子埋在地下,施展法术,念动咒语,转眼间地面发出绿芽,很快长成一棵大槐树,枝叶繁茂,树冠如伞。二仙就在此树下继续下棋。

据称,此树自长成后就没有任何变化。因是仙人施法生成,所以不再继续长,也死不了,总是这副模样。清道光年间天后宫失火,一夜之间烧毁庙观三十余间,而这棵唐槐幸免于难,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莫非这棵槐树真是八仙所栽?

蓬莱境内关于八仙的传说还有很多,不过大多跟风物地名来历有关,如“铜井”、“南天门”、“太和庙”、“耍祖庙”、“仙人洞”、“扁担石”、“四眼井”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细述,倒不如深入蓬莱民间听一听,老百姓讲述的民间故事或许远比纸面上的生动。

[编辑本段]【八仙宫】

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中国西北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是该地区现存唯一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它是供奉八仙的场所,其创建与八仙的故事有直接的联系。

关于八仙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道教类神话之一。传说有八位仙人,他们经常为人类做一些好事,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八仙宫所在地本来是唐朝的皇宫旧址,传说在宋朝时有一位道士在这里看到了八仙,就开始修建道观。12世纪时,道教的全真派盛行,在这里大规模修建道观,奠定了现在的规模,明朝时它已经非常有名,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成为全真派的中心之一。在鼎盛时期,它占地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灵官殿、八仙殿、钟鼓楼等,布局严谨。里面还供奉着药王神孙思邈,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著名道士。



1985年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道观进行了修复,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现在,它不但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八仙

江西万载北部一带称丧礼上抬棺材者为八仙。因其由八人组成。丧事上八仙聚为一桌,上山时,八仙抬先饮酒,并浇湿抬棺木的用具,然后抬起棺材,用脚踢倒支撑棺材的长凳上山。

云南游记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