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杭州吴山好玩吗吴山风景区介绍杭州吴山好玩吗诉说杭州,众人只知道杭州西湖,却不知道景色与西湖相媲美的吴山,不过,西湖是属于外人的,吴山确实杭州当地市民的最爱。小编这回倒是想将吴山推荐出来,看到这片推文的也好知道在杭州其实还有一个吴山是很不错的景点。
如果没有西湖,吴山将会是游杭州者的首选之地。因为有了西湖,初到杭州者就直奔那里而去了,也好,就把吴山给杭州市民们留下了。
这有点像外地人到上海肯定先去南京路购物,而不会像上海本地人一样到淮海路去。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不管怎么对外开放,总还是内外有别,会给自己留下一点什么,心情也罢,空间也罢。
并不是城市和人有意为之,就比如这吴山吧,也不是杭州人小心眼故意给自己留下的。杭州人多么希望人们多到吴山来走走,不说吴山风光之秀美,人文之璀璨,就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人们也希望去吴山的人越多越好。
但上天既然已经给了杭州西湖,吴山再好,也就排在西湖之后了,吴山就这样成了杭州人自己的天堂。
杭州多水,山也不少,西湖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山地,里面一圈,外面一圈,又以天竺山为界,分南山、北山两大块。
按这个老规矩划分,吴山自然属于里面那一圈,划到南山那一块。那么多的山,怎么就吴山与众不同呢?它是一座人气特别旺盛的山,也是一座世俗气、红尘气特别重的山。杭州人去吴山,好像有一种赶庙会的感觉。
从城市的建构来看,一座城市也往往需要这样一个集会的地点。一般的城市,往往以广场来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集散地。中国的老百姓们,则以能赶庙会的地点作为他们市民社交生活的中心。
杭州市里的庙会,有两个地点离居住地最近,一个是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再一个,就是吴山了。
吴山离从前的皇宫近,御街就在它的山脚下,所以占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与杭州人最亲近的一座小山,也是杭城一处真正的山水杰作。
杭州人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这个城隍山,就是吴山。
吴山的别名很多,除了城隍山,还叫伍公山、胥山、庙巷山、七宝山、晒网山等等,若一一解释起来,都是故事,我们也只能拣重要的说。
吴山自然是最正宗的大名,史书上记着出处。
《西湖游览志》说:“吴山,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
行尽吴山见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打败了,杭地尽属于吴,这座山就是地界。
还有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屈杀了之后,沉到了钱塘江里,吴人怜之,就在这座山上为他立祠,这山才又叫作了伍公山和胥山。
吴山还有一个特点,初到山上,你会分不清这个山那个山。我曾经在吴山脚下往来几年,常常上山,一会儿云居山了,一会儿紫阳山了,一会儿又宝月山了,后来才弄明白,所有这些山,统统都算是吴山。
原来这吴山,就是一片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弧形的丘岗,由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山头组成,统称吴山罢了。
我第一次上吴山,还是大学期间,因为成功地排演了一出戏,穷学生们决定庆祝出游一次。西湖边早就玩遍了,有个同学住在吴山脚下,说吴山很好玩,有十二生肖石,我们就一拥而上。
山不高,也就一百多米,同伴中学中文的人占多数,便想起了刚刚在古典文学课中讲过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十回中专门写了马二先生上吴山的情景,照马二先生看到的,那一路又是庙又是铺,又是酒又是茶又是点心摊,还有算命先生,坡上阶下,是极为热闹的。
不过我们上山的那一天却并非如此,也许因为下雨吧,人并不多。还没上山顶,就见满山的大香樟,这么大的香樟,我只在杭州饭店门口的停车场看到过,听说极目阁门前那一株宋樟有八百多岁了,可称之为吴山群樟之祖。
不过那时候心嫩,对久远的历史没有今天的兴趣,心只在那十二生肖石上,就直奔目的地而去。十二生肖石在紫阳山上,这座山上石头很多,石灰岩的质地在雨中泛着青紫之光。
那十二生肖石也是民间的说法,文人则称之为巫山十二峰,突兀地平地立起;我们就各自找起自己的生肖来,发现一个,惊叫一声,叫够了,再往前走,一直跑到那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
站在亭上,一眼望去,钱塘江,西湖水,杭州城,连绵群山,尽收眼底。
亭内一副对联,一看就是大手笔,多年后才知道是山阴徐渭徐文长所撰: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我们这些穷学生登临吴山后几年,杭州市评出了西湖新十景,其中吴山被定名为“吴山天风”。天风二字是有出典的,远一点的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
这个驼峰,就是吴山。出典近的,就要推秋瑾了。秋瑾行事非凡,作诗也非凡,萨都剌和她一比,那种境界和气魄,就差远了。诗日:
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
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后来常去吴山,有一次带着摄制组到吴山找三茅观,那是于谦16岁时的读书地。我还去过吴山的宝成寺,那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纪年密宗造像。
宝成寺附近有感花岩,那三个红色的大字告诉人们一段风流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想到那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会发生在这里,这是一个传说,多出于附会,但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许多题诗就出现在这感花岩上。
先是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然后是宋代苏东坡的“去年崔护若重来”,
然后再是明朝吴东升的“岁寒松柏”和朱术_的“感花岩"。
这些用诗串起来的美好故事,给人许多温柔的遐想。感花岩下面有三个大字“第一山”,是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的手笔,明朝时的钱塘县令姜召命人拓刻上去的,常有人到这里来观赏揣摩这几个字。
记得在三茅观附近,我还看到过“吴山第一峰"这几个大字,也很遒劲有力,是高手之作。
说到吴山第一峰,又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北宋那个风流才子惯写长调的柳永,填了《望海潮》一词,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结果诗让金国的完颜亮看到了,想杭州原来这么好啊,可到底还是没有看到过,就让画工施宜生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成了屏风。
完颜亮越看越好,就把自己也画了上去,策马立于吴山顶上,然后还题了一首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都说吴山顶上的名人古迹特别多,据说元朝大诗人杨维祯的读书处就在这里,因为这一处名叫铁冶岭,所以杨维祯自号“铁崖”。
说起杨维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只要记住他是西湖竹枝词的首倡者就可以了。据说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芥子园也在这里,他的《闲情偶寄》也是在这里写的。芥子园现在是找不到了,但李渔死后的确就是葬在西湖旁的莲花峰下的。
我后来知道了吴山的庙多,有药王庙、水神庙、火德庙、雷神庙、文昌庙、仓圣祠和酒仙殿、太岁庙等等,老百姓三天两头地去拜访这些庙。
反正一年到头都有名目,不说春节、端午什么的,立夏那一天上吴山的人就特有讲究。
原来杭州人中,有一类五郎八保,即是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皮郎、典当郎与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阴阳生)、马保、奶保(中人),立夏那一天,这五郎八保是一定要上吴山的。
我曾经去找过伍公庙;没找到,从资料上看,伍公庙和城隍庙是吴山上最大的庙。
伍公庙建于唐代,是西湖最早出现的以真人为神的庙,祭祀伍子胥,定在农历九月二十,祭品是一头整猪。
城隍庙原来并不在吴山,宋以前在风凰山,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迁到吴山,现在没有了,只剩庙庭前的大香樟树。
药王庙倒还在,不过里面摆了许多蜡人,成了先贤祠,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些蜡人中,有不少是杭州名人,其中有个叫周新的,是城隍山的城隍神。
他是明代杭州的地方官员,任按察使,据说他断案如神,能为老百姓伸冤,也不怕皇亲国戚,就像“包青天"。但到底没有尚方宝剑,下场远没有包拯那么好,最后还是让明成祖朱棣杀了。
后来朱棣知道他错杀了一个清官,非常后悔,说:“岭外还有这样的人杰,我是错杀了。”不久朱棣又说:近来仿佛见到太阳底下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对他说:我就是你的臣子周新,现在已经成了神,正在为陛下您治奸除害呢。
这大约是朱棣的一种自我安慰吧,周新因此也就成为杭州城里的城隍了。
从前山上还有一座太岁庙,每年都组织一次太岁神上山活动。因为有关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所以活动从立春前一天就开始了,热闹得不得了。
吴山还有一座海会寺,好比是观音娘娘的娘家。活动通常是不定期的,届时天竺寺的观音娘娘,就要被请下山来,走二十多里,抬到“娘家"海会寺小住。那一天,杭州城里市民往往倾城出动看热闹。
吴山没有那么多庙之后,就渐渐地冷落下来了,常有一些退休老人一大早上山,蹲在从前的庙门口喝茶聊天。还有人在山上遛鸟、晨练、吊嗓子、跳舞。
后来又听说吴山脚下发现了南宋的太庙遗址,
然后又建起了太庙遗址公园,
接着,吴山广场也建成了,
吴山顶上的城隍阁也建起来了,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十字街口也保留了,
吴山附近的鼓楼也要修复了
杭州要以吴山为中心,恢复旧城中古老文化的历史风貌。这当然是好事,不过城隍阁几十块钱一张门票,有多少老杭州人还会上去呢?
我不知道。从前吴山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不用花钱就能走进山门的山。
诉说杭州,众人只知道杭州西湖,却不知道景色与西湖相媲美的吴山,不过,西湖是属于外人的,吴山确实杭州当地市民的zui爱。小编这回倒是想将吴山推荐出来,看到这片推文的也好知道在杭州其实还有一个吴山是很不错的景点。
如果没有西湖,吴山将会是游杭州者的首选之地。因为有了西湖,初到杭州者就直奔那里而去了,也好,就把吴山给杭州市民们留下了。
这有点像外地人到上海肯定先去南京路购物,而不会像上海本地人一样到淮海路去。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不管怎么对外开放,总还是内外有别,会给自己留下一点什么,心情也罢,空间也罢。
并不是城市和人有意为之,就比如这吴山吧,也不是杭州人小心眼故意给自己留下的。杭州人多么希望人们多到吴山来走走,不说吴山风光之秀美,人文之璀璨,就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人们也希望去吴山的人越多越好。
但上天既然已经给了杭州西湖,吴山再好,也就排在西湖之后了,吴山就这样成了杭州人自己的天堂。
杭州多水,山也不少,西湖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山地,里面一圈,外面一圈,又以天竺山为界,分南山、北山两大块。
按这个老规矩划分,吴山自然属于里面那一圈,划到南山那一块。那么多的山,怎么就吴山与众不同呢?它是一座人气特别旺盛的山,也是一座世俗气、红尘气特别重的山。杭州人去吴山,好像有一种赶庙会的感觉。
从城市的建构来看,一座城市也往往需要这样一个集会的地点。一般的城市,往往以广场来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集散地。中国的老百姓们,则以能赶庙会的地点作为他们市民社交生活的中心。
杭州市里的庙会,有两个地点离居住地zui近,一个是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再一个,就是吴山了。
吴山离从前的皇宫近,御街就在它的山脚下,所以占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与杭州人zui亲近的一座小山,也是杭城一处真正的山水杰作。
杭州人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这个城隍山,就是吴山。
吴山的别名很多,除了城隍山,还叫伍公山、胥山、庙巷山、七宝山、晒网山等等,若一一解释起来,都是故事,我们也只能拣重要的说。
吴山自然是zui正宗的大名,史书上记着出处。
《西湖游览志》说:“吴山,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
行尽吴山见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打败了,杭地尽属于吴,这座山就是地界。
还有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屈杀了之后,沉到了钱塘江里,吴人怜之,就在这座山上为他立祠,这山才又叫作了伍公山和胥山。
吴山还有一个特点,初到山上,你会分不清这个山那个山。我曾经在吴山脚下往来几年,常常上山,一会儿云居山了,一会儿紫阳山了,一会儿又宝月山了,后来才弄明白,所有这些山,统统都算是吴山。
原来这吴山,就是一片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弧形的丘岗,由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山头组成,统称吴山罢了。
我第一次上吴山,还是大学期间,因为成功地排演了一出戏,穷学生们决定庆祝出游一次。西湖边早就玩遍了,有个同学住在吴山脚下,说吴山很好玩,有十二生肖石,我们就一拥而上。
山不高,也就一百多米,同伴中学中文的人占多数,便想起了刚刚在古典文学课中讲过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十回中专门写了马二先生上吴山的情景,照马二先生看到的,那一路又是庙又是铺,又是酒又是茶又是点心摊,还有算命先生,坡上阶下,是极为热闹的。
不过我们上山的那一天却并非如此,也许因为下雨吧,人并不多。还没上山顶,就见满山的大香樟,这么大的香樟,我只在杭州饭店门口的停车场看到过,听说极目阁门前那一株宋樟有八百多岁了,可称之为吴山群樟之祖。
不过那时候心嫩,对久远的历史没有今天的兴趣,心只在那十二生肖石上,就直奔目的地而去。十二生肖石在紫阳山上,这座山上石头很多,石灰岩的质地在雨中泛着青紫之光。
那十二生肖石也是民间的说法,文人则称之为巫山十二峰,突兀地平地立起;我们就各自找起自己的生肖来,发现一个,惊叫一声,叫够了,再往前走,一直跑到那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
站在亭上,一眼望去,钱塘江,西湖水,杭州城,连绵群山,尽收眼底。
亭内一副对联,一看就是大手笔,多年后才知道是山阴徐渭徐文长所撰: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我们这些穷学生登临吴山后几年,杭州市评出了西湖新十景,其中吴山被定名为“吴山天风”。天风二字是有出典的,远一点的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
这个驼峰,就是吴山。出典近的,就要推秋瑾了。秋瑾行事非凡,作诗也非凡,萨都剌和她一比,那种境界和气魄,就差远了。诗日:
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
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后来常去吴山,有一次带着摄制组到吴山找三茅观,那是于谦16岁时的读书地。我还去过吴山的宝成寺,那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纪年密宗造像。
宝成寺附近有感花岩,那三个红色的大字告诉人们一段风流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想到那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会发生在这里,这是一个传说,多出于附会,但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许多题诗就出现在这感花岩上。
先是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然后是宋代苏东坡的“去年崔护若重来”,
然后再是明朝吴东升的“岁寒松柏”和朱术珣的“感花岩。
这些用诗串起来的美好故事,给人许多温柔的遐想。感花岩下面有三个大字“第一山”,是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的手笔,明朝时的钱塘县令姜召命人拓刻上去的,常有人到这里来观赏揣摩这几个字。
记得在三茅观附近,我还看到过“吴山第一峰这几个大字,也很遒劲有力,是高手之作。
说到吴山第一峰,又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北宋那个风流才子惯写长调的柳永,填了《望海潮》一词,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结果诗让金国的完颜亮看到了,想杭州原来这么好啊,可到底还是没有看到过,就让画工施宜生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成了屏风。
完颜亮越看越好,就把自己也画了上去,策马立于吴山顶上,然后还题了一首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都说吴山顶上的名人古迹特别多,据说元朝大诗人杨维祯的读书处就在这里,因为这一处名叫铁冶岭,所以杨维祯自号“铁崖”。
说起杨维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只要记住他是西湖竹枝词的首倡者就可以了。据说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芥子园也在这里,他的《闲情偶寄》也是在这里写的。芥子园现在是找不到了,但李渔死后的确就是葬在西湖旁的莲花峰下的。
我后来知道了吴山的庙多,有药王庙、水神庙、火德庙、雷神庙、文昌庙、仓圣祠和酒仙殿、太岁庙等等,老百姓三天两头地去拜访这些庙。
反正一年到头都有名目,不说春节、端午什么的,立夏那一天上吴山的人就特有讲究。
原来杭州人中,有一类五郎八保,即是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皮郎、典当郎与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阴阳生)、马保、奶保(中人),立夏那一天,这五郎八保是一定要上吴山的。
我曾经去找过伍公庙;没找到,从资料上看,伍公庙和城隍庙是吴山上zui大的庙。
伍公庙建于唐代,是西湖zui早出现的以真人为神的庙,祭祀伍子胥,定在农历九月二十,祭品是一头整猪。
城隍庙原来并不在吴山,宋以前在风凰山,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迁到吴山,现在没有了,只剩庙庭前的大香樟树。
药王庙倒还在,不过里面摆了许多蜡人,成了先贤祠,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些蜡人中,有不少是杭州名人,其中有个叫周新的,是城隍山的城隍神。
他是明代杭州的地方官员,任按察使,据说他断案如神,能为老百姓伸冤,也不怕皇亲国戚,就像“包青天。但到底没有尚方宝剑,下场远没有包拯那么好,zui后还是让明成祖朱棣杀了。
后来朱棣知道他错杀了一个清官,非常后悔,说:“岭外还有这样的人杰,我是错杀了。”不久朱棣又说:近来仿佛见到太阳底下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对他说:我就是你的臣子周新,现在已经成了神,正在为陛下您治奸除害呢。
这大约是朱棣的一种自我安慰吧,周新因此也就成为杭州城里的城隍了。
从前山上还有一座太岁庙,每年都组织一次太岁神上山活动。因为有关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所以活动从立春前一天就开始了,热闹得不得了。
吴山还有一座海会寺,好比是观音娘娘的娘家。活动通常是不定期的,届时天竺寺的观音娘娘,就要被请下山来,走二十多里,抬到“娘家海会寺小住。那一天,杭州城里市民往往倾城出动看热闹。
吴山没有那么多庙之后,就渐渐地冷落下来了,常有一些退休老人一大早上山,蹲在从前的庙门口喝茶聊天。还有人在山上遛鸟、晨练、吊嗓子、跳舞。
后来又听说吴山脚下发现了南宋的太庙遗址,
然后又建起了太庙遗址公园,
接着,吴山广场也建成了,
吴山顶上的城隍阁也建起来了,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十字街口也保留了,
吴山附近的鼓楼也要修复了……
杭州要以吴山为中心,恢复旧城中古老文化的历史风貌。这当然是好事,不过城隍阁几十块钱一张门票,有多少老杭州人还会上去呢?
我不知道。从前吴山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不用花钱就能走进山门的山。